课题组长
卞学滨 研究员
主要经历:
2000.09-2004.07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4.09-2009.07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9.07-2014.01 加拿大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博士后;
2014.01至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2015年,入选“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
2020.08至今,理论与交叉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研究领域:
1)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包括高次谐波产生,原子分子光电离,阿秒物理,半导体光子学。
E-mail: 2)大规模并行计算。
xuebin.bian@wipm.ac.cn 学术贡献:
1)提出了基于高次谐波反常红移及光电子全息术的分子超快动力学成像方案,并与 合作者实验实现。
2)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块状固体高次谐波理论研究的小组之一,系统研究了干涉效 应。
3)带领团队在国际上最早开展液体和准晶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统计涨落模 型和分形能带超快动力学理论。
4)带领团队在国际上最早开展非等离子体状态下液体的太赫兹波辐射理论研究, 提出了位移电流模型。
5)提出了一种区分准晶局域同构类的高次谐波谱学方案。
代表成果:
发表Ultrafast Science 一篇,PNAS 一篇,Phys. Rev. Lett. 六篇,Nat. Commun. 二篇, ACS Photonics 一篇,邀请综述两篇。
在职人员
袁明虎 副研究员
主要经历:
2005.09-2009.07 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士学位;
2009.08-2014.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2015.01-2017.02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博士后;
2017.03-2017.12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8.01-至今(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超快光学、阿秒物理、强场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在阿秒精度,用量子理论方法研究原子和分子与强激光场的相互作用。通过超短激光场对原子或分子的作用,分析研究电子结构分布以及动力学性质。
论文发表:在 Phy. Rev. A,Journal of Physics B,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Opt. Express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
Office: M1302
E-mail: mhyuan@wipm.ac.cn
在职人员
陈家享 特别研究助理
主要经历:
2011.09-2015.07 兰州大学,学士学位;
2015.09-2021.1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学位;
2021.12-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
阿秒物理、固体高次谐波产生、二维光谱。
前期工作:
主要研究晶体高次谐波的产生机制以及调控,在理论上指出并数值验证了晶体谐波焦散增强的条件,利用双色光实现对谐波谱焦散增强点的调控,根据焦散点的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晶体能带结构重构方案。在 Opt. Letter,Phy. Rev. A 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篇。
Office: M1301
E-mail: jxchen@apm.ac.cn
在职人员
刘佳奇 副研究员
主要经历:
2013.09-2017.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士学位;
2017.09-2022.07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博士学位;
2022.09-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
超快光学、阿秒物理、凝聚态体系高次谐波产生机制。
前期工作:
主要研究强场超快激光驱动下晶体、液体和准晶的高次谐波产生机制。研究了电子间相互作用对晶体高次谐波产率的影响。将研究晶体高次谐波辐射的能带理论推广至一维准晶、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次谐波探测准晶拓扑边缘态的全光学手段、并揭示了高次谐波在识别准晶局域同构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 Phys. Rev. B,Phys. Rev. Lett.,Nat. Commun.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篇。
Office: M1301
E-mail: jiaqiliu@apm.ac.cn
已经出站的博士后
吕令杰
主要经历:
2012.09-2016.07 山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2016.09-2021.06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博士学位;
2021.06-2024.12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
2024.12- 嘉兴大学,副教授岗位。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晶体高次谐波产生以及电子超快动力学机制,强激光诱导的电子激发过程的优化控制。最早研究了晶格动量分辨的晶体带内谐波干涉机制,提供了基于带内谐波重构能带的方案,揭示了高次谐波相位匹配中的类锁模机制,探究了多光子与隧穿激发机制的过渡问题,以及阿秒时间分辨的多光子激发过程。在 Phy. Rev. B,Opt. Express,Phy. Rev. A,Journal of Physics B,Ultrafast Science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